我院首期“青年科学家论坛”启幕


20251022日,我院“青年科学家论坛”系列学术活动正式启动。该论坛旨在为青年科研人员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激发创新思想,促进学科交叉与协同发展。首期论坛由海洋与环境岩土工程创新团队承办,特邀林文彬与徐云山两位青年教师作主题报告。

林文彬老师在题为《微生物注浆技术在海洋岩土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的报告中,针对远海岛礁建设中材料运输困难、传统注浆工艺污染大等“卡脖子”难题,引领听众走进了“微生物矿业”这一前沿领域。他系统介绍了团队如何利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借助自然力量将松散海沙固结为坚硬的“微生物水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团队巧妙化弊为利,发现海水中的金属离子可成为反应的“助推剂”,促进生成强度更高的矿物,使加固后砂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最高达到23.6兆帕,并具备抵御干湿循环、冻融作用与酸蚀等极端海洋环境的能力。这项“变沙为岩”的绿色技术已在平潭海上风电场、福清港管桩修复等工程中成功应用,为我国海洋工程建设探索出一条绿色、经济、高效的新路径。

徐云山老师则将听众的视野引向万米深部地质环境,其报告《缓冲层环境下膨润土传热性状及预测研究》聚焦于核废料地质处置库中长期安全的关键工程屏障。他以生动的语言阐释了如何运用酶诱导碳酸盐沉淀(EICP)技术,对缓冲层膨润土中的接缝缺陷实施“微创手术”式修复。通过自主研发实验模具、构建多场耦合试验系统,并结合扫描电镜(SEM)、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等先进微观探测手段,清晰揭示了材料内部的传热机制与结构演化规律,最终致力于构建可精准预测温度场的数学模型。该研究为实现国家核能可持续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安全管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

在两位老师的精彩分享之后,论坛进入气氛热烈的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MICP技术在大规模工程中的应用成本、EICP修复效果的长期稳定性、微观机理与宏观模型的耦合方法等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与报告人展开了深入而坦诚的讨论。现场提问接连不断,思维碰撞激烈,原定结束时间多次延后。首期“青年科学家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出学院青年科学家扎实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活力,也有效促进了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交叉融合。论坛为学院营造更加活跃、开放的学术生态注入了新动能,期待后续活动继续呈现更多科研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