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这个暑假,福建理工大学 “抗震砼行,乡约振兴”社会实践团走进仙游这座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县,围绕祈梦习俗、莆仙戏、莆田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公益直播、拍摄微纪录片,以光影镜头记录仙游非遗故事,为家乡非遗传承添加“青春”注脚。
化身“主播” ,助力非遗传承
莆仙戏作为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扎根于民间土壤之内,积淀着由宋到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戏剧艺术因子,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它综合了莆田民间的民谣俚曲、十音八月、佛曲歌舞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具有“宋元南戏活化石”和“南戏遗响”之称。
6月26日,实践团成员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戏公益直播,实践团队依托新媒体技术,让莆仙戏通过网络以直播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直播间里互动不断,一位粉丝说道“这个实践团太有意思了,去年‘四平戏’唤醒了我乡愁记忆,今年的‘莆仙戏’爽朗的唱腔,原汁原味的音律,令人回味悠长”。
“非遗的传承和传播都需要新的方式。”带队老师林华婷介绍,“这次我们的同学通过直播,唤起青年粉丝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热爱与保护,为仙游非遗的媒体传播贡献青春力量。未来,我们也会开展更多的线下活动,提升群众参与度,让非遗年轻化,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微距“镜头”,守护民族文化
“一分多钟的短视频,犹如一个微型纪录片。随着视频音画一分一秒流逝,一个个关于非遗文化的传承故事,娓娓道来。”魏松翰是土木工程学院的大二学生,今年是他第二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两年,他以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非遗故事,为中华传统文化“打call”。
走进乡村,魏松翰被镌刻着历史文化记忆的非遗技艺深深吸引,他决定用镜头聚焦非遗,讲述散落在福建山野乡村的非遗技艺的传承故事。今年夏天他跟随着实践团来到了莆田仙游,走进九鲤湖,用镜头记录戒斋、洁洗、品茗、焚香、赏景、求梦、解梦、圆梦、还愿一套完整的祈梦文化;他走进千年文庙,用镜头记录这一座千年的文庙,探寻儒家文化。用镜头记录非遗的过程,魏松翰也不断地接受文化洗礼。“从事非遗的手工艺人,他们对文化的炽热情感无比纯粹。短视频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各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他说,不能做非遗文化的创造者,那就当好一名传播者。
精微透雕,感悟工匠精神
以“精微透雕”之绝技闻名于世的莆田木雕是国家级第三批、省级第四批非遗。莆田木雕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尤以立体圆雕、精微细雕、三重透雕等传统工艺闻名于世。中国的红木古典家具就展现莆田木雕精湛技术,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形制设计,到卯榫工艺,再到雕刻纹饰,无一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刻而形象的反映。
6月25日下午,实践团走进三福艺术馆——以红木文化艺术展示为主的艺术宫殿。一组建筑群突然映入眼帘,格外引人瞩目,有些像北京的故宫,庄严而厚重。三福艺术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产品展示馆,馆内不仅集聚了古典家具领域众多的佼佼者,更让来艺术馆参观学习的人有了一个了解红木古典家具、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艺术馆就像一位优秀的文化使者,向前来膜拜的人们阐述着五千年的红木艺术。
“以刀为笔,以木为纸,榫卯为魂,精雕作骨,当地的特色红木雕皆是由工匠一笔一划一点点雕刻出来的,无论是巧夺天工的技艺,还是一丝不苟,沉心静气雕刻红木的工匠精神,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让我们震撼不已。”实践团成员薛奉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活态”文化,被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生命的记忆,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亲眼见识了这些有着各种含义,富有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明晰其当下的传承现状。这让我明白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有多么的重要,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凝聚好科技新力量,以我们的方式助力非遗传承焕发新生!”归途中,实践团成员刘金林这样说。
文字:土木工程学院 图片:魏松翰 吴杉颖 章永锭 赖经纬 指导老师:林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