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教研室开展《智慧施工技术》说课、《工程结构抗震设计》集体备课教研活动

2022年12月29日,智能建造教研室以线上腾讯会议(会议号:462 382 646)的方式,开展说课和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教研活动首先由郑莲琼老师介绍根据2022版智能建造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智慧施工技术》课程在教学大纲修订以及教学技巧与设计等方面的持续改进情况。郑老师介绍,《智慧施工技术》课程作为智能建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传统施工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课程内容“+BIM、“+智能施工监测”、“+智能装备与施工”的实现方式,并说明“智能装备与施工能力培养”时,数据科学与方法、感知原理与方法、机械/控制原理与方法的理论课程中如何遴选应用于土木工程的优化算法、机械原理、控制原理、感知原理等基础知识,并在案例教学中如何确保采用土木工程领域应用案例,实现在有限的学时内学生能够具有信息、机械、控制类基本能力,在《智慧施工技术》、《智慧施工组织》以及实践课程中如何通过校企协同,落实学科、师资、教学设备等交叉融合。郑居焕、马冰、杨宇、罗霞老师结合自身承担的智能建造专业实践课程,讨论了如何在相关课程中强化实践能力,与《智慧施工技术》课程形成完善的“智能装备与施工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

随后,智能建造教研室开展《工程结构抗震设计》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该课程作为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前置课程,教研室通过集体备课以及2019级土木工程专业智慧建造综合实验班的学情分析,为下学期《毕业设计》指导奠定有益基础。集体备课首先由课程负责人刘如月老师介绍了因为专业课程学时限制,《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如何将传统“抗震”和“高层”两门课程的内容有机结合和自然衔接,并建议结合智能建造教研室相关课题组的科研成果以及国家、福建省“提升抗震防灾能力”、“建设韧性城乡”等发展战略背景,将“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纳入课程教学中。同时,翁祥颖、郑莲琼、尤志嘉、乔惠云老师等,对培养学生立足人工智能时代语境,基于性能驱动设计思维,综合应用结构参数化建模、结构性能分析模拟方法与技术,整合遗传算法、性能仿真和参数编程工具,进行建筑工程结构智能设计与优化,并对设计成果进行表达等方面发表了有益的建议。

(智能建造教研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