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本钱重"包装"
置装费现已成为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求职消费的"大头"。申凡是武汉大学传播学的研究生,为了参加招商银行的面试,特意买了西裤和高跟鞋,并向同学借了一套上衣,这也花了1000多元。她说:"去银行面试都要着正装,套装的质地、剪裁很重要,不能贪便宜随便应付。"而申凡的另一位同学因为要参加外企的面试,准备行头花了2000多元。
这样的支出,家庭条件好的尚可应付,但对家庭条件差的、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几乎是让他们"心惊肉跳"的负担了。
此外,精美的证件照也是女大学生求职前的必备功课。"现在很少有人去照相馆拍普通的证件照了,一般都去专业的艺术照相室拍。"申凡说。
大学毕业生为何不惜本钱重"包装"?贵州大学几位应届毕业生谈到这个问题时愤愤不平:"面试的时间往往就几分钟,不扮靓些怎么能给考官留下印象?""银行这样的热门行业,对形象挑得很。""去外企、银行面试不着正装的话,形象这一栏的打分往往很低。"
前途莫测心焦虑
如果说金钱、时间还能算出一笔明细账的话,那么找工作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却让毕业生无法计算。
目前工作还没有着落的贵州大学大四学生吕丽君流露出隐隐的忧虑。前段时间,她曾在网上向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培训讲师的岗位投去简历,很快公司让她过去面试,"对方对我的表现很满意,要我保持手机畅通,会尽快安排下轮面试"。可大半个月过去了,一直音讯全无。她忍不住又在网上搜了该公司的招聘信息,结果发现网上又挂出了招培训讲师的广告,"感觉对方很没有诚意,真是沮丧。"
找工作这半年来,申凡的手机一直处于24小时开机状态,"有时候全寝室的同学都报了同一单位的相同职位,只要有手机铃声响起,大家的耳朵都竖起来,要是能同去参加面试还好,否则寝室的气氛就很压抑。"
与其他同学应聘时的焦虑相比,傅林威显得更加被动。作为贵州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他深感专业不对口而到处受"歧视"。据他介绍,由于该专业基本上没有什么对口的单位来学校招人,网上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单位,所以只能把简历挂在中华英才网等招聘网站上。"感觉就像商品一样,只有被某家单位相中,才能得到面试机会"。
择业定位最重要
不少毕业生为了找工作到处赶场应聘,直线上升的交通费成了他们新的负担。武汉大学的罗倩抱怨:"我的钱基本上都贡献给铁路部门了。"为了参加北京某知名媒体的考试,从笔试、面试到最后的实习,她曾先后3次进京,总共花了近2000元的路费。
唐��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先后报考了国家公务员、北京市公务员、浙江省公务员和上海市公务员,"去外地考试一次往返车费就要1000元上下。"此外,在城市里的交通费也没少花,由于路不熟,"有次在北京参加一个面试,打车费一趟就花了60多元。"
对于当前毕业生盲目"赶场子"、到处"撒简历"的现象,贵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史勤先认为这反映了毕业生择业目标不明、对就业城市就业政策不清带来的急躁和焦虑状态。学生平时要注意信息的搜集,明确求职方向,了解要就业城市的相关政策,避免因为参加不必要的面试而浪费金钱和精力。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