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和见解

    茫然间,突然有一些感觉:我的大学在学什么?懂得的东西是很多很多,却终究觉得都是别人的成果。
    我想起了政治老师的话,“住的房子是四四方方的,出门坐车是四四方方的,到学校看到的还是四四方方的。难道你们理工科的学生没有一点创意吗?”
    老师讲的很对,我赞成。但是有没有谁想过现代的中国社会在土建方面或者说房地产市场首要解决的应该是什么?在我看来并不是设计房屋造型问题,而是许许多多人的住房问题。曾经有人提出中产阶级该不该买房?我觉得这是一个可笑的命题。试想,一件商品摆在橱窗前,决定的并不是我该不该买它,而是要不要买它。然而近几年的中国房地产事业如日中天,由于商业的需要大肆收购土地,大兴土木。但按照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应该是房价应该是有所下降,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根据这一种不正常的发展规律,许多专家预测房地产市场已经是畸形发展了,必然会塌下来的。没想到的是会来的这么快。
     当今的市场是以货币交换为主的市场经济,每一个人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以及个人的素质、机遇、教育程度都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赚钱的能力大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造成强者房屋成群,弱者没有片瓦。而这种住房分化的不均,必然会出现社会问题。先哲孔子就讲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三十年前改革开放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来带动大部分人共同富裕。而事实却是贫富的差距也拉也大。
    一个人跑到了三坊七巷去逛。那里一片生机与繁荣,很多人都在那个地方观光,尽管三坊七巷的整体规模还没有起来。突然觉得这个地方商机无限的样子。当我走到了文儒坊是看到却是一片反对的声音。
一纸红书是这样写道:
    一个“搬”字,让上万的老福州离开故园,不知道几年之后这里是谁的家园;
    一个“迁”字,毫无规划的搬迁以及整改,得利的却是商人和政府;
    一个“改”字,是对古文物的保护还是建设被抽干灵魂的旅游街;
       ………………
    没有吴侬软语的周庄还会是游客期待的地方吗?
    是的,没有老福州的三坊七巷还会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吗?
    在南后街还有三栋没有搬迁的居民,在我见过从里面走出来的都是老人。一张大大的海报写着:他们要誓死保卫家园。当时我在想,重新规划和整改三坊七巷也是必须的啊,况且这些房子在我看来岌岌可危。为什么他们会不搬迁呢?
    忍不住好奇,我问了坐在庭院前一个看起来百无聊赖的老者:
   “ 政府搬迁有什么条件?”
   “每平方米2998元,对面的房价15000左右。”
   “那你们可以向政府要求配房啊?”
   “有啊,有房子。在东门。”
   “那有什么不可以搬迁?”
   “这里是九分地段,那里是三分地段,而且每平方米还要上交900元给政府。现在到处都在畅谈民生,那都是骗人的把戏。”
    不用多讲什么,看到这群老者,我已经知道大概。我是在想:商业的开放,是必然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这全国每一个地方都有。但是中国这几年的房地产开发已经让许多房地产商和个别地方政府赚够了。钱有了,政绩也有了。难道为这群老人配房就会这么难吗?如果这群大部分以丧失劳动力的老人自己有经济能力的话,断然不会公然与政府抵抗。民间有句话:民不与官斗。无论谁执政都这样。
     今天让我更加觉得现在不是畅谈房建创新的时候,我想应该解决的是许多人住房难,没房住的问题。没想到杜甫的一句话让今天的我们由不得不思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试想,如若在这个时候大谈房建的创新,那么这一笔费用又要加到谁的身上?一对夫妻若干年之后回想,这辈子除了有了这一栋房子之外什么也没有,那么他们这一生在为谁赚钱呢?这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