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有关赛事的介绍
“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挑战杯”竞赛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李鹏等领导同志以及苏步青、钱三强、卢嘉锡、周光召、朱光亚、费孝通等一批著名科学家、社会学家也为竞赛题了词。由于“挑战杯”竞赛活动展示了我国各高校的育人成果,推动了高校学生与社会间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高校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各高等院校的重视,在社会上产生广泛而良好的影响,成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式。
到目前为止,“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俗称“小挑战杯”);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俗称“大挑战杯)。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在国家教育不支持下组织开展的大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具有一异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全国性的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此项活动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育人成果,引导广大在校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
这项活动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宗旨。每两年举办一次,自1989年以来已分别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成功举办了七届挑战杯已形成校级,省级,全国的三级赛事,参赛同学首先参加校内及省内的作品选拔赛,优秀报送全国组委会参赛。
竞赛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与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借助风险投资的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并围绕这一产品或者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包括企业概述,业务与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于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方面内容的完整,具体,深入的创业计划书,最终通过书面评审和秘密答辩的方式评出获奖者。
创业大赛简介:
创业计划大赛又名“商业计划(Business Plan)”,起源于美国校园,1997年由清华大学首次引入我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于1999年2月至10月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此后,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分别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目前,创业计划竞赛已经与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道,成为“挑战杯”旗帜下重要赛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龙头,并形成两赛隔年举办的格局。经过数年市场竞争的洗礼,创业计划竞赛使大学校园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载体。
竞赛旨在宣传风险投资理念,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传播自主创业意识。竞赛的举办为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提供了一个创业实践的平台、一条争取风险投资的途径。
创业计划竞赛在全国是一次启蒙教育,它将推动中国教育体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的改革。我们可以期待,从创业大赛中将走出一批通晓科技与管理的中国新一代企业家和领导者,他们将以其团队合作、开拓创新和爱国主义为社会注解新型企业家精神。
科技作品大赛简介:
“挑战杯”科技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国家教育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的大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具有异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全国性的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此项活动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育人成果,引导广大在校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这项活动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宗旨,每两年举办一次,自1989年以来已分别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成功地举办了七届,挑战杯已形成校级、省级、全国的三级赛事,参赛同学首先参加校内及省内的作品选拔赛,优秀作品报送全国组委会参赛。
由于“挑战杯”竞赛活动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我国各高校的育人成果和推动了高校与社会间的交流,已成为学校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成为高校与社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成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式,成为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界接触和物色优秀科技英才、引进科技成果、宣传企业、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最佳机会,从而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各高校的重视,也越来越在社会上产生广泛而良好的影响,其声誉远播港澳地区甚至欧美发达国家。